美国媒体《NSJ》在8月24日刊发了一篇评论文章,批评俄罗斯的米格-41,认为这款被俄罗斯大肆宣传的第六代高超音速截击机,并非一个实际的武器项目,而更像是一个精心打造的公众展示工程。文章指出,米格-41被描绘成具备每小时五倍音速飞行能力,甚至能够在接近太空的高度作战,未来或许还能装备激光武器和反卫星导弹,且有可能实现有人与无人模式之间的切换。这些描述乍看之下令人惊叹,好像一款彻底改变空战规则的未来战机即将问世。然而,文章认为,这些所谓的宣传远非现实,米格-41的所有故事只是俄罗斯在信息战中的一部分。
为了进一步阐述,文章举出了俄罗斯苏-57战斗机项目的现状作为对比。苏-57战机至今的量产进程仍未解决,交付数量稀少,且其发动机技术不成熟,隐身性能更是受到外界广泛质疑。文章认为,如果连第五代战斗机的生产都尚且困难,俄罗斯要想在技术和工程上实现第六代高超音速战机米格-41几乎没有可能性。米格-41的宣传,无非是俄罗斯在塑造其科技和军事实力的形象。就目前而言,米格-41没有原型机,也没有现成的发动机方案,更谈不上任何飞行测试。
从俄罗斯方面的叙述来看,米格-41被定位为一款改变未来空战格局的终极武器,是米格-31的继任者,旨在成为俄罗斯空天军未来几十年的主力战机。官方宣传往往以宏大叙事吸引公众:战机将在接近太空的高度飞行,装备最先进的激光武器和反卫星导弹,速度远超现役战机,甚至可以在几秒钟内覆盖数千公里的作战区域。为了增强宣传的可信度,俄罗斯方面甚至给出了明确的时间表,宣称米格-41将在2025年前后首飞,并在2030年形成初步作战能力。然而,进入2025年,首飞依然未见踪影,距离实现这一目标的时间越来越紧迫。
展开剩余66%实际上,米格-41项目的进展几乎停滞不前。尽管早在数年前就宣布了这一计划,但至今没有任何公开的原型机现身,也没有任何关于发动机测试、气动布局验证或地面实验的实质性进展。所有的宣传图片都只是概念渲染,没有一张实物照片,项目的进展几乎停留在纸面规划阶段。因此,2025年首飞的目标已变得不切实际。
据俄方的说法,米格-41的最高速度将能够突破五倍音速,这一速度将使现有的防空系统几乎无效,并缩短敌方雷达探测与拦截的时间窗口。而且,米格-41的作战高度也让人震撼,官方宣传称它能够在接近50公里的高空飞行,几乎接近大气层边缘。这种接近太空的作战能力会使现有的防空导弹束手无策,因为大多数防空系统的有效拦截高度远低于此。如果米格-41再配备高超音速飞行技术,它将几乎无人能敌,现有武器系统将难以追踪与打击。
此外,米格-41的宣传中提到,它还可能装备反卫星导弹和激光武器,这使其不仅仅是一款截击机,可能还肩负空天作战任务。如果米格-41能够摧毁敌方卫星,尤其是美军的GPS卫星、通信卫星和预警卫星,它将大大削弱敌国的全球指挥控制能力,带来战略层面的巨大变化。此外,米格-41还被设想为一款拥有极长航程的战机,并具备无人化作战的能力。这将使它能够在有人与无人模式之间自由切换,极大增强其作战灵活性。
然而,由于过于夸张的宣传,这些设想几乎无法实现。苏-57项目至今的困境已证明,俄罗斯在高性能战斗机的批量生产方面存在严重短板。航空复合材料和隐身涂层工艺受到限制,航电系统依赖进口,发动机生产能力也长期不足,这些问题在米格-41项目中只会被放大。此外,西方的经济制裁切断了高端微电子、雷达组件和精密加工设备的供应,连现役战机的产能都受到影响,更不用说比苏-57更为复杂的第六代战机了。
另一方面,俄乌战争的消耗使得俄罗斯的国防预算陷入困境,更多资源被投入到无人机、导弹和现有战机的维护与升级中。米格-41这样一个需要长期投入、高风险且回报不确定的项目,显然难以获得足够的支持。因此,即使米格设计局继续推进,米格-41项目也大概率会长期停留在概念阶段,成为一个展示军事宣传价值的空谈,远不能实现大规模生产。
发布于:天津市扬帆配资,鼎盛宝配资,炒股配资网站来找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