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吉水处处涌动着文化振兴的活力:老街美食季的广场上,《吉水长流》广场舞踏出庐陵古韵的节拍;城南学校的木刻课堂中,同学们刻下的不仅是版画,更是非遗传承的新篇……
这生动图景的背后,是我省“四个100”文化导师下乡计划在吉水的深度实践——一支涵盖新闻宣传、理论宣讲、文艺培训、非遗传承的精英导师队伍,以文化为笔,为乡村振兴注入动能。
精准滴灌
供需对接让文化服务“靶向发力”
“文化服务不能‘大水漫灌’,要像春雨一样精准滴进群众心坎里。”这是吉水推进“四个100”文化导师计划的核心思路。通过建立“导师+部门+乡镇”联动机制,全县梳理出理论宣讲创新、非遗活态传承、文旅宣传破圈、群众文艺提升四大核心诉求,实现服务与需求的精准“握手”。
在“2025吉水清水龙虾品鉴汇暨上下老街美食季”中,新闻导师张立带领县融媒体团队,秉持“庐陵古韵+舌尖美味”传播逻辑,策划拍摄宣传片《若是吉水你没来》,将清水龙虾的鲜美、老街的烟火气与解缙故事、杨万里诗词等地域元素巧妙融合,在广东寮步、吉安两地龙虾节展播后,吸引近100万人参与活动。团队同步制作的10余条精品短视频,让“吉水味道”在全网收获超6000万次关注。
展开剩余76%理论导师张旦丹通过实践,走出了一条“音乐+宣讲”的新路。她指导组建的“万里小荷”童声合唱团,将古诗《小池》谱成合唱曲,在老街美食季开幕式首演即惊艳全场,而且登上“童声里的中国”全国舞台,让吉水童声传遍全国。其参与创作的理论微视频《竹灯里的家风》,以光影故事解读传统家训,成为全省首条登上“学习强国”全国平台首页的理论微宣讲作品,实现了“硬理论”到“软传播”的巧妙转化。
创新融合
传统文化基因激活时代新韵
如何让沉睡的文化遗产“活”在当下?吉水的文化导师们用“创新融合”给出答案,让老曲调、老技艺在当代生活中找到新坐标。
“这调子一听就是吉水的味儿,跳起来浑身是劲!”在文峰镇文化广场,社区舞蹈骨干李大姐一边排练《吉水长流》,一边连连称赞。这支由文艺导师蔡芳创作的广场舞,将吉水民间小调的婉转旋律与现代舞的动感节奏相融合,一经推出就火遍城乡。蔡芳通过培训10余名社区领头人,让这支舞蹈走进全县18个乡镇的大小广场,日均有近千名群众参与,成为地域文化传播的“流动舞台”。她还倾力指导吉水鳌鱼灯非遗舞蹈《独占鳌头》,融合传统鳌鱼意象与现代舞美,节目焕新亮相后广受好评。
非遗传承的接力在城南学校的木刻课堂上延续。“这一刀要斜着入木,才能刻出层次感。”非遗导师宋加恩执刀示范,学生陈臻屏息模仿。当第一幅木刻作品印在宣纸上时,陈臻眼里闪着光:“原来老祖宗的手艺这么酷!”宋加恩不仅将木刻版画送进中小学课堂,更在县文化馆开设公益课,培训学员超300人次,让这项传统技艺在老中青三代手中焕发新生。
赋能振兴
文化软实力成发展硬支撑
文化的力量最终要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实效。在吉水,“四个100”文化导师团队通过“专业赋能+本土培育”,推动文化服务从“外部输血”转向“内生造血”。
如今的吉水,文化与产业的融合愈发紧密:新闻导师打造的“庐陵文化”外宣矩阵,让清水龙虾品牌附加值提升;理论导师指导的童声合唱团,成为“杨万里文化IP”的鲜活载体;文艺导师将国家级非遗“鳌鱼灯”改编成课间操,让非遗走进全县20余所中小学;非遗导师以木刻版画再现吉水景区风貌,成为文旅融合的文创亮点。
数据见证成效。通过“1+N”结对模式,全县已培育本土文化骨干35名;结合靶向点单、高效接单、特色送单、全面评单“四单联动”机制,开展文化活动30余场,惠及群众超2000人次;“参观+体验+教学+实践”的文化综合体,让吉水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
从老街巷陌的歌声到火遍城乡的舞蹈,从少年手中的刻刀到屏幕里的吉水故事,“四个100”文化导师播撒的文化种子,正在吉水的乡土里扎根生长。这场文化赋能的实践,不仅为吉水乡村振兴注入动能,更探索出一条“专业人才下沉、本土活力激发、文化产业融合”的县域文化振兴路径。
文明江西宠粉福利
为回馈大家的关注与喜爱,“文明江西”给大家送精美礼品啦!获取方法很简单:
发布于:北京市扬帆配资,鼎盛宝配资,炒股配资网站来找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