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阔黄海浪潮涌动,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小洋口的海印寺钟声悠扬,80多年前的枪炮声仿佛仍在涛声中回响。从丰利镇的青砖黛瓦到刘埠渔港的桅杆林立,从何家灶的盐墩旧址到黄海大桥的钢铁长虹,骄阳似火的7月,一场跨越时空的寻访,让如东海上抗日武装的诞生史诗与新时代的发展画卷在笔者面前徐徐展开。
△ 张恺(右)和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记者在如东革命烈士纪念馆参观。
“您看这东北角的郑公滩,宋代就是水军操练地。到了抗战时期,咱们的海防团战士就在如东沿海这片水域设伏杀敌。”在丰利镇,如东县政协党组成员张恺指着枕水轩里20平方米的古镇沙盘说道。青石雕琢的微型古建筑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这座沙盘将丰利“造型典雅、名闻江淮”的私家园林与郑公滩水军营地浓缩其中,成为打开当地海防历史的一把钥匙。
展开剩余80%如东县地处黄海之滨,位于通如海启地区东北隅,与日本隔海相望。新四军东进期间,江北指挥部总指挥陈毅曾随先头部队沿途考察如东。凭着敏锐的战略眼光,他意识到:“‘通如海启’一带如同围棋盘上的‘金边银角’,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940年10月,黄桥决战之后,陈毅命令第三纵队司令员陶勇率部挥师东进通如海启地区。
“1943年底,陶勇、姬鹏飞(吉洛)就是在这张大圆桌上部署了一师三旅的多场战斗。当时季敦国家的绸布店成了指挥中枢,水陆交通便利,站在二楼能俯瞰全镇——这种地形优势,让‘勇洛楼’成了新四军一师三旅抗日的‘制高点’。今年,这幢二楼小木楼成了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张恺对当地的抗战纪念地如数家珍。“如东县政协持续挖掘抗战史料。尤其关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海上抗日武装在如东’史料挖掘和整理,在北京召开了专题研讨会,出版了《蛟龙出黄海》图书,拍摄了同名电视专题片,在央视军事频道等平台播放。”
离开丰利,车行半小时便到了长沙镇的何家灶。在距滔滔南黄海百十来米的高墩上,一座通体黄色的庙宇格外显眼。这座小小的庙宇被当地人称作“三官殿”,常年升起一面红旗,表明了它在当年的抗战岁月中曾经担负过特殊的使命。
△周永军(左二)在三官庙介绍情况。
1941年初,随着苏中根据地抗日形势的发展,掌握沿海斗争的主动权变得日益迫切。4月,粟裕下令抽调苏中军区四分区200多名干部和骨干,建立了一支直属一师和苏中军区的海防大队。海防大队以何家灶为大本营,指挥部就设在三官殿。
何家灶地形以盐墩为主。80多年前,海防战士用盐墩作掩体、木船当战船。“这里就是当年海防团的‘心脏’。1941年3月3日,陶勇、刘先胜等在掘港召开紧急会议,通知一师三旅(原三纵)独立团团长朱坚等团干部参加,以独立团留守处200多名战士为基础改编为新四军海防第一团,用盐墩作掩护练水兵、造战船。经过斗智斗勇,陶勇还收编了当时的‘海上强人’孙二富,壮大了海防团力量,成立了海防纵队,为1949年4月23日人民海军在泰州白马庙宣布成立,培养了骨干队伍。”长沙镇卫海村党总支书记周永军介绍道。
当年一师三旅海防团用盐墩作掩体,木船藏在港汊里,日军炮艇一来就搁浅,成了“活靶子”。而今,盐墩旧址上建起了“海防团纪念馆”,馆内海防团指挥船“咸菜瓢儿”木船模型与洋口港的现代化油轮照片形成鲜明对比——当年海防战士驾着“吃水浅、船底平”的木船作战,如今这里深水海港的一艘艘巍峨巨轮,扬帆远航,驶向深蓝。
“就在这片海域,29条木船打沉了日军海船。”在洋口港阳光岛上,南通市政协委员、江苏如东洋口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二级主任科员刘乃群指向海上的航道。1944年的一场海战中,孙二富率部用“暗桩战术”让敌船寸步难行,如今,这里建起了智能航标系统,十几万吨的LNG巨轮可全天候通航。
△ 刘乃群(左一)在洋口港介绍今昔巨变。
洋口港的建设者们不会忘记,这片海域曾是“流动的抗日根据地”。“1944年,海防纵队在这里开辟海上交通线,克服重重困难,运送了大量物资,护送了大批人员。在洋口港建设的初期,我们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抗战先辈们不屈不挠、勇于拼搏的抗战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刘乃群说。如东人把这种精神融入港口建设中,形成了“科学、开拓、拼搏、奉献”的洋口港精神。现在,如东持续深耕海洋经济,围绕“高水平建成全省向海发展先导区”总目标,明晰了海洋强县的实践路径。总投资450亿元的桐昆嘉通能源项目,去年销售达到370亿元;总投资7.1亿美元的重大外资项目——科森(南通)绿色聚酯新材料项目,一期已于今年2月开工建设;此外,分期建设的亚达绿能船海装备、恒越安防产业园等项目已有部分产线投产。
“2024年,中石油江苏LNG项目接卸量达到651万吨。今年4月,江苏LNG项目三期配套码头工程展开施工。项目全面建成后,将成为国内首个单泊位服务两座接收站的码头。去年底通车的黄海大桥二桥与今年1月通车的洋通高速二期,共同构建起通江达海的交通大动脉。”刘乃群自豪地说。在港口调度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实时显示着港区船舶动态,当年海上抗日武装驻扎的小渔村,如今已经融入高效便捷的全球运输网络。
夜幕降临时,如东县城的革命烈士纪念塔亮起灯光,从1941年海防团成立时的几只木船,到1949年成为人民海军第一支作战力量,再到如今洋口港的巨轮远航,如东的海上故事,始终激荡着“厚德力行,耕海图强”的壮志豪情。
“当年战士们用生命换来的‘黄海屏障’,如今正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的‘蓝色引擎’。涛声依旧,初心不改。黄海之滨海上抗日纪念地的时代变迁,是对当年‘海上蛟龙’抗日前辈最好的告慰——他们用生命守护的海疆,正书写着新时代的发展传奇。”刘乃群说。
记者:江迪
通讯员:司婷宜 蔡文浩
新媒体编辑:李婧然(实习)
审核:李木元
发布于:北京市扬帆配资,鼎盛宝配资,炒股配资网站来找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