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9 年的广州贡院,秋闱放榜的日子比往年冷了些。一群头发花白的举子围着榜单议论,突然有人指着最末尾的名字喊:“梁启超?这孩子看着才十几岁吧!” 人群里,一个穿青布长衫、眉眼清亮的少年攥紧了衣角 —— 他就是梁启超,这年刚满 16 岁,成了广东最年轻的举人。要知道,当时科举场上,四十岁中举都算 “年轻有为”,像他这样十几岁就登科的,整个清末都没几个。
1. 16 岁中举:清末科举里的 “少年天才”
梁启超能这么早中举,跟家里的 “读书基因” 分不开。他爷爷梁维清是举人,爸爸梁宝瑛是秀才,打小就教他读 “四书五经”。5 岁开始背《三字经》《千字文》,8 岁能写八股文,12 岁就考中了秀才,比一般人少走了好几步弯路。
不过清末的科举可没那么好考,光广东一省,每次乡试就有上万人报名,最后只取几百个举人,录取率比现在考 985 还低。梁启超后来在《三十自述》里回忆,他考举人的时候,写的文章是《周礼》里的题目,当时主考官李端棻看了他的卷子,当场就说:“这孩子的文笔,比我当年强多了!” 还特意把他的卷子当成范文,让其他举子学习。
有意思的是,中举之后的梁启超,一开始其实没想着 “变法”。那时候他满脑子都是接着考进士,走传统士大夫的路。直到第二年,他在广州遇到了一个人 —— 这个人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方向,就是康有为。
2. 遇见康有为:一场改变人生的 “思想碰撞”
1890 年,17 岁的梁启超抱着 “跟前辈学写好文章” 的想法,去拜访了康有为。那时候康有为还没中举,比梁启超大 15 岁,可一开口就把梁启超 “骂懵了”。
康有为拿着梁启超之前写的八股文,直接说:“你这些文章,都是些没用的老调子!现在国家都快亡了,还抱着这些旧学问,有什么用?” 接着就跟他讲西方的议会制度、工业革命,讲中国必须要变法才能活下去。梁启超后来回忆这段经历,说自己当时像 “被人泼了一盆冷水,又像突然看到了新太阳”—— 他这辈子第一次知道,原来学问不只是 “之乎者也”,还能用来救国家。
那之后,梁启超就成了康有为的 “小跟班”,天天泡在康有为办的 “万木草堂” 里。康有为教他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还给他讲 “三世说”—— 说人类社会会从 “据乱世” 到 “升平世”,再到 “太平世”,现在中国就处在该变的 “据乱世”。这些想法,像种子一样种在了梁启超心里,让他从一个只想 “考功名” 的举子,慢慢变成了想 “改制度” 的变法者。
3. 从 “举子” 到 “变法者”:用笔墨唤醒时代
1895 年,梁启超跟着康有为去北京考进士,刚好赶上甲午战争中国输给日本,清政府要签《马关条约》。消息传来,康有为拉着梁启超,联合了 1300 多个举子,一起给光绪皇帝上书,反对议和,要求变法 —— 这就是著名的 “公车上书”。虽然这次上书没送到皇帝手里,但梁启超却凭着这次事件,成了维新派里的 “笔杆子”。
他后来在上海办了《时务报》,写的《变法通议》火遍全国。文章里一句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让无数读书人拍桌子叫好。那时候的《时务报》,每期能卖一万多份,比现在的热门杂志还火。梁启超写文章有个特点,不像其他文人那样掉书袋,而是用大白话讲大道理,比如他说 “少年强则国强”,就是想让年轻人都醒过来,一起参与变法。
不过变法这条路不好走。1898 年的 “戊戌变法”,只搞了 103 天就失败了,光绪皇帝被软禁,谭嗣同这些变法志士被杀。梁启超只能跟着康有为逃到日本,可就算这样,他也没放弃。在日本的时候,他还接着办报纸、写文章,继续宣传维新思想,连后来的孙中山,都受过他文章的影响。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梁启超一开始是反对革命的,觉得应该保留皇帝,慢慢改革。可后来看到清政府越来越腐败,他也慢慢改变了想法,甚至支持过辛亥革命。这种 “不固执、敢改变” 的态度,比他 16 岁中举的才华更难得 —— 毕竟在那个年代,能放下自己原来的想法,跟着时代调整的人,真没几个。
放到现在来看,梁启超的故事其实特别有启发。我们常说 “选择比努力重要”,梁启超 16 岁中举,已经是 “努力” 的天花板了,可真正让他名留青史的,是他后来选择了 “变法” 这条路,选择用自己的学问去救国家。就像现在的年轻人,不管一开始学的是什么、做的是什么,只要能看清时代的方向,敢改变、敢尝试,就能找到自己的价值。
你想想,如果回到 1890 年,17 岁的梁启超要是没去见康有为,他可能会像其他举子一样,考个进士,当一辈子官,也就没有后来的 “少年中国说” 了。有时候,人生的转折点,可能就是一次偶然的相遇,或者一次勇敢的改变。那么你呢?有没有哪次相遇或者选择,让你觉得自己的人生方向变了?可以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故事。要是喜欢这段历史,也可以多关注,后面还能讲讲康有为或者戊戌六君子的故事。
扬帆配资,鼎盛宝配资,炒股配资网站来找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